2015年開始在飯店的食材造型藝術中心學習 回想起最後一次寫部落格的時候,應該是“無名小站”還沒有關站的時候吧! 這是個會曝露年紀的代名詞,也是身為七八年級的我們最特別的回憶錄。 小時後的我,很不愛看書,去圖書館看的不是什麼偉人傳記,就是喜歡翻翻有彩色圖片的“食譜”,肚子餓的時候看一看特別有飽足感。 我們家是小家庭,平常吃的簡單,兩菜一湯菜,只能等過年回到奶奶家,親戚大團聚的時候,才可以吃到奶奶的拿手菜,奶奶小的時候,因為家庭人口眾多,加上又是老大,8歲就得進廚房幫忙煮菜,18歲時到台北幫傭,僱主想吃什麼菜就得學著怎麼煮。 每逢過年,肥美的炒大蝦、煎的香酥的鱈魚、滷牛腱子肉跟牛肚,是桌上少不了的班底,奶奶總會多做一些讓我們帶回家吃。再來還有大塊的馬鈴薯、紅蘿蔔與牛肉熬成的羅宋湯以及我爸最愛吃滑嫩的番茄炒蛋與配飯都都好的紅燒獅子頭,只可惜,在爺爺過世後,我們又回到小家庭模式,簡單聚聚炒幾個菜、閒話家常聊聊。 長大後,開始覺得傳承這些“味道”其實蠻重要的,趁著平日休假,跟著爸爸去市區陪陪奶奶,學習學習她的拿手菜-紅燒獅子頭,可惜怕油鍋的我,始終沒有在家做獅子頭。 我的阿嬤也就是我媽媽的媽媽,她是勤儉持家的代表,平日粗茶淡飯,吃的飽就好。但是她是一位中式點心的高手,無論是端午節的肉粽、還是冬至要吃湯圓或是熱熱的燒麻糬、秋天突然想來個草仔粿還是芋仔巧、還是過年才會出現的雞捲,通通難不倒她。 我最喜歡吃阿嬤的麻糬,黏黏的有嚼勁,這可是從一粒粒的糯米開始做起,從泡米、磨成米漿、把水瀝乾、等等到成品,是需要2天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的。在2013年的暑假,我參加了電視台的的Peopo公民記者體驗營,為期幾週的課程,要交出三篇報導,其中一篇就是拿我阿嬤為題材-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也記錄著麻糬的製作過程。 說到這,從小不愛唸書的我,後來國中畢業就去當學徒了嗎? 喔 ~不是啦,是去唸五專餐飲科、學做菜了,同時展開了我與美食的驚奇之旅。 但其實是驚嚇之旅,就如上述所說的,怕油鍋、怕被鍋子燙到起水泡、又拿不動鍋子,每次上中餐課都在洗鍋子、善後,五年後的我,覺得對做吃的一點興趣也沒有,所以該考的證照考一考,趕緊轉系唸行銷去了。 不過事事難預料,在25歲那年,我還是拾起童年的夢想,穿上廚師服、手拿牛刀,走進了一家意大利餐廳,從學徒做起。比起國中畢業,15歲的學徒,我晚了整整10年,落後...
★旅遊、國內外萬豪集團飯店介紹 ★紀錄台灣小吃、餐廳美食 ★手做甜點、簡單料理分享 ★歡迎追蹤IG